洞察 | 做有价值的创新,从百年轮渡数字化转型说起
时间:2021-12-23
来源:卫冕
- 上海轮渡始创于1911年1月,1970年代以前是过黄浦江的唯一方式,1980年代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轮渡线之一,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多座黄浦江大桥的建成,上海轮渡客运压力大幅度缓解并成为了欣赏浦江沿线风景和城市天际线的最佳工具之一。这样一个服役超过一个世纪的经典传统场景,近期通过引入上海启迪之星孵化企业辛玮智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以提升上海轮渡水上公共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能级为目的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 来源: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正式告别“筹码”时代 上海轮渡加速数字化转型》
- 辛玮智能的成长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一家创始团队只有3个人的初创企业,入驻启迪之星、与启迪技转的密切合作给企业带来了成长中的强大助推。启迪技转聚焦在具有共性技术需要的传统产业应用场景,通过组织团队摸排、发现有引入新技术可行性的场景需求,并通过揭榜挂帅和定向邀请的方式广泛征集解决方案、促成落地。辛玮智能与公共交通场景的结缘便始于对启迪技转所发现和挖掘需求的响应。

- (来源:新民晚报)
- 从技术转移到产业赋能,启迪技转的口号是“做有价值的创新”,但创新从来都不简单,要让创新实实在在地在应用场景中输出价值,更是要技术、工况、风险、价值等因素各方的评估和谈判一路通关走到最后才有实现可能。对于技术转移人,“胜利在望”往往只是望梅止渴,“设备运转良好”才算能松一口气。
- 事实上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也并不是每个案例都是成功的:启迪技转曾受理某剥笋机开发项目,遍寻企业、科研院所团队后促成了一支非标自动化技术团队与笋食品企业的技术开发委托协议签约。但几个月的实验和设备试制做下来,新鲜笋肉的氧化过快和金属夹具带来的刮痕问题始终难以在高速的设备作业环境下解决。最终项目由于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原因暂时搁置,研发团队还退还了技术开发定金。如果这样一项设备得以开发成功,可能大大改变笋食品产业的制作工艺流程,改善保鲜效果、保持风味和扩大笋食品的销售半径,可能使一个二十亿产值的产业变成百亿级的产业。但在当下的产业工况和成本结构下,成功和失败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时间和投入。
- 为了促成更多的产业共性需求得到解决,架起一座横跨传统产业和前沿技术间的桥梁,启迪技转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不断组织团队亲身学习和调研工厂、罐区、码头、田间种种场景,尝试帮助产业跳出“当局者迷”的障碍发现新技术可以创造价值的机会;与中关村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让产业需求通过大平台让更多的技术团队看到;建立长效的技术供需内部管理和发布平台,探索更有效、更高效的对接机制;与台州政府共同设立概念验证资金,让产业需求方和技术团队在评估机会和风险时更向机会倾斜一点。
- “做有价值的创新”,是启迪技转的使命,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应有的使命意识,但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商业模式和经济价值如何体现,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2021年,在新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下,能够帮助小企业拓展业务但自身没有业务,帮助大企业把控创新风险但自身投入风险很难把控,项目失败了泯然于众人、项目成功了也仅限于宣传,对需要创新灵感、热情投入、专业素养的科技服务行业来说是阻碍发展的最大障碍。
- 在刚刚过去的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共十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作用,总结推广“龙头+孵化”等成功模式的经验。对症下药,这正是对科技服务行业如何在促进前沿技术赋能产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可持续作用的指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帮助更多中小科技企业找到技术的应用场景、服务更多传统企业和场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有规模、可持续、可复制的机制是启迪技转的创新探索目标。
